查看原文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17 | 池凌飞:普通物理学

一、课程简介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规律及其相互联系的科学,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其蕴含的思想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历次工业革命都是在物理学基本理论取得突破后才得以发生和完成的。大学物理课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电磁学、振动与波、波动光学,教学目的旨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系统讲解电磁学、波动学和光学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塑造,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公民品格、科学精神、全球视野等品质,引导学生将个人兴趣与国家重大需求结合起来,实现人生价值。本课程获得汕头大学2019年度校级一流课程认定,2020年获得课程思政教改项目立项。

二、教学目标

(一)思政目标

1.强化学生的“四个自信”;

2.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3.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知识目标

1.掌握电磁学、振动与波、波动光学的基本理论;

2.用统一的观点去理解经典物理学各部分内容的相互联系,从而建立对经典物理学的整体认识。

(三)能力目标

1.能运用物理模型分析实际问题,进行定量计算或给出定性结论;

2.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能对当前科技热点问题中的物理概念及过程做出评判。


三、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四、特色与创新

(一)以问题为导向

在每个章节开始讲授前,先设置若干与该章节知识有关的先导问题,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总结解答问题需要的物理知识,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引出相关知识点的讲授,整个过程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与科技前沿、生活案例紧密相关

先导问题设置的核心,是该问题是否能引出即将讲授的知识点,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该问题需包含思政元素。从提高学生兴趣出发,选择的案例应该与时俱进,可以在生活案例或科技热点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三)全程渗透式的思政教育

在对先导问题的解答和知识传授中,除了专业能力训练和培养之外,还要注重思政元素的植入与表达。在介绍科技热点中,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知识的讲授之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如“光学仪器分辨力”章节中,先导问题是FAST,从“FAST为什么要做得那么大”的先导问题开始,引出光学仪器分辨力的物理因素,进而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做大”这么一个问题。接下来再回答“FAST能做什么?”从FAST的建造周期、做出的科学发现等角度,阐述该功能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家国情怀,有助于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达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五、案例

(一)案例介绍

中国500米直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本案例介绍了我国在贵州建设的全球直径最大的500米直径射电望远镜工程(FAST),通过该工程的建设过程,使学生了解到以南仁东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和建设工人如何齐心协力推动工程进度,只有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可能在短短5年内竣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自豪感,帮助他们树立“四个自信”。

FAST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脉冲星和地外文明的搜寻,对人类未来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学生认识到这一意义后,稍加思索就会发现,个人利益与之相比,就如同蝇头小利一般不值得一提,有助于学生将目光放长远,将个人兴趣与国家需求相结合,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案例点评

适用范围:本案例主要适用于大学物理(光学部分)、波动光学、量子力学等课程。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让学生思考并体会FAST工程的建设过程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理解FAST工程的意义,进而树立远大的志向

相关教学经验:以FAST为例,充分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发散性思维。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避免顾此失彼;其次,在从课程知识过渡到思政元素的过程中,要注意语气和情绪的自然,要注意照顾学生的听课情绪,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最后,通过案例讨论,建立学生的“四个自信”,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引导他们将个人志向与人类的、国家的需求相结合,自觉地投身国家建设之中。




图文来源 | 池凌飞

编辑 | 郭春兰 王曦鹏

审核 | 洪秀秀 蔡玲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